【如果我知道要什麼,我就不會如此狼狽】
日前有一篇文章提及川川在弟弟的生日派對上生氣,有些朋友留言提問:「川川為什麼要生氣?看不太懂!」
其實不只讀者不知道川川為什麼生氣,就連我也經常不明白其原因。
不過,比起弄懂川川生氣的原因,我更想知道的是,對此有困惑的你們,是否對「知道原因」感到非常在意?
就像看一齣精采絕倫的戲劇一樣,當衝突發生,總要先知道原因,才知道要怎麼解決!
當我們這麼思考的同時,我想我們已經不小心掉入了「解決」問題的慣性裡了。
但是「情緒」的課題,大多時候偏偏「沒有一個明確原因」,有時候就只是一個特別的味道襲來,我們瞬間感到愉悅;有時只是一場磅礡大雨,我們頓時陷入莫名的哀傷;有時聆聽一場久未聽聞歌曲,立刻感到幸福。
這些情緒的出現,有時夾帶著過去的記憶與氛圍,因此許多時候很難說出確切的「原因」。
大人如此,川川(孩子)更是如此。
弟弟生日那天,為了慶生,我在牆壁上輪番寫下「畢業」與「生日」等字樣,然而在等待的過程,川川開始顯得不耐,隨著我投入布置的時間越久,川川的情緒就越高張,至於原因,對川川而言,也許是等待的時間過長,也許是剛剛和姊姊或弟弟有不愉快,也也許是感覺大家都關注弟弟,自己受冷落了,種種的原因細如塵埃,無法讓川川以言語描述清楚。
如果問她:怎麼了?
她會說:不開心。
再問她:為了什麼不開心?
她會湧起一陣狂亂的情緒,憤怒的回:都不開心,不要問我。
這麼一問,又衍生出其他問題。
在許多大人的眼中,可能會認為孩子情緒化、沒禮貌,但真正的實情是「孩子無法辨別自己的情緒及理由」,因此無法表達自己為什麼這麼不耐煩。
其實不只孩子,許多大人也是如此。
在過去的教育底下,許多孩子是不允許自己有「想法」,更不允許有「感覺」。
比如我年幼時,便偶爾感覺「頭疼」,每每向父親提及自己患有頭疼時,父親總是喝叱「小孩子家,哪可能頭疼,別胡說。」
父親這麼一說,久而久之,我便學會了忽略自己感受的訊號,因此每當頭疼發作時,我既不會告知父親,也不允許自己可以「頭痛」,然而頭痛的感覺不曾消失,因此我衍生發出來的情緒,就是煩躁、生氣、不耐,而表現在行徑上,就會是口出惡言、行為乖張。
頭疼的問題,一直伴隨著我長大,直到我有能力尋找醫生尋求幫助後,才明白自己身體的體質,對於冷熱環境特別敏感,尤其冬天遇寒時,頭部的神經會發出緊縮的訊號,讓我的身體做出反應,頭疼就是反應而來的一種訊號。
幼時的我並不知道自己的體質對冷熱過於敏感,我只知道成長的過程,諸多展現出來的行徑,讓我成了父親口中「脾氣暴躁的孩子」,但我卻一點也沒察覺自己是個情緒暴躁的孩子。
一個無法覺察自己情緒的孩子,就無法說出自己情緒的源由,一如川川,總是無法準確說出自己究竟為何生氣,她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,卻搞不清楚從哪個地方自己開始感覺不開心,更不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。
許多父母養育孩子過程,可能都會有相同的困擾,那就是每次家庭活動時,問孩子要不要吃飯?要不要遊戲?要不要做功課?要不要洗澡?孩子總是這個不要,那個也不要。若父母反問孩子「那你要什麼?」孩子卻愣了半天,說不出自己想要什麼。
為什麼會這樣?
那是因為說「不要」比較容易」不論大人說什麼,只要說「不要」,責任就完成了,此其原因之一。
而原因之二是,長年的生活經驗的累積下,使他們知道就算自己說出自己「想要」,父母也不會答應,可能還因此遭到責罵。
我想起曾有一位父親面對孩子拒學,不停的問孩子:告訴我你不去上學的理由,只要你講出理由,我就同意你不去。
結果孩子說了一句:想睡覺。父親聽聞後,咆哮的告訴孩子,「這是不去上學的原因嗎?不管理由是什麼,都給我去上學!」
這樣的親子互動,實屬常見父母卻可能不自知自己埋下了什麼,日積月累之後,孩子便養成了「我不知道」、「我不要」的慣性回應。
於我而言,川川一直是天真可愛的孩子,性格純真自然,為人從不做作扭捏,心裡藏不住事,情緒一目了然,直來直往,有什麼說什麼。
因此面對川川在弟弟生日派對上的情緒,情緒上湧的原因不是我即刻關注的重點,當下是給予孩子寬廣的接納與等待,於我而言是較為重要的,因為我深深明白川川還無法明辨自己的情緒,無法表達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接納她此刻的樣子,並且給予多一點時間的等待。
這便是陪伴孩子成長。
♬教養工作坊:
🔥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:https://reurl.cc/1gGbAX (已額滿)
🔥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:https://reurl.cc/WEgL6Z
🔥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:https://reurl.cc/e9g8rb